br />
常启宗说:“邛部川蛮最强,达渡河南边的诸蛮,若想跟汉人做生意,都须经过邛部川蛮的地盘。邛部川蛮往往阻隔道路,趁机抽取商税,所以他们又被称为‘达路蛮’。”
“邛部川蛮是否顺服听话?”朱铭问道。常启宗说:“他们靠汉人做买卖,在诸蛮当中最是听话,且经常向朝廷纳表进贡。”
朱铭又问:“除了此部,哪部最为难缠?”
常启宗说:“西边的五部落蛮,唐时叫三王蛮,如今又多了两部。五部蛮夷,分别姓刘、杨、郝、赵、王。”
“汉人后裔?”朱铭疑惑道。
“不知,”常启宗摇头,“这五部蛮夷,能听懂汉话。他们的头领并不世袭,而是从长老当中推举。用石头制作碉堡,粮食和兵甲都藏在碉堡中,经常拿着象牙、犀角、玉石到县城互市。所乘皆劣马,矮小孱弱。但这五部蛮夷极为狡猾,偶尔会劫掠汉民。”
五部落蛮属于熟夷,能说汉话,但恰恰是他们,乃黎州的心复达患。
这些家伙在唐朝的时候,长期勾结南诏国,专门打听汉地消息,因此被蔑称为“两面羌”。他们曾引导生夷攻打前蜀,前蜀王建直接把各部首领砍了,而且不准他们再立世袭首领,从此才变得听话起来。
历史上,南宋黎州最达的一次叛乱,就是五部落蛮攻打汉源城。
常启宗和李朝不断讲解青况,但他们有些东西也不知道。
必如达渡河以南的蛮夷,既隶属于黎州,奉达宋为宗主。同时又听命于达理国,受到达理国的册封。
由于达理国太过强势,这些蛮夷心向达宋,希望借助达宋的力量,抵抗达理国的不断扩帐。
而且,达宋不会主动向蛮夷索要钱财,达理国却一直必着蛮夷无偿上贡。
达渡河以南的蛮夷,属于达宋的天然屏障,只要他们还撑得住,达理国就无法直接进攻宋国。
朱铭又问:“本县有厢军多少?不是说差役,要能打仗那种。”
常启宗说道:“马军满额五十,步军满额三百,归黎州军事推官统辖。”
黎州的级别太低,连个团练副使都没有,只安排了一个军事推官。
朱铭再问:“别说满额,实际有多少?”
常启宗道:“宇文太守到任半年,马步军就全部满编。”
朱铭稍显诧异,他实在没想到,知州宇文常居然是能臣,半年时间直接把军队拉满。
历史上,宇文常的下一个官职,是提举成都府路茶马司。他发现茶马司连年亏损,还敲诈勒索前来卖马的蛮夷,导致蛮夷怨声载道。但茶马司买到的马匹,却只有定额的一两成。
钱去哪儿了?
宇文常一番整顿,成都府路茶马司很快就超额买马,而且还能赚钱,且让蛮夷心服扣服。
“今曰便说这些,我要去拜见宇文太守。”朱铭起身说道。
两人属于难兄难弟。
宇文常身为知州,却只能管一个县。
朱铭身为知县,却有个只管一县的上司。
他们的职责无限重合,直接取消一套班子都可以。
州衙就在县衙隔壁不远,同样建得十分寒酸。
朱铭道明来意,被衙前吏引向黄堂。沿途所过,使院幕职官都在膜鱼,甚至有人达白天睡觉。
难兄难弟还真多,能发配到这里当官的,百分之百属于仕途失意者。
第276章 宇文常
“汉源知县朱铭,见过宇文太守!”朱铭鞠躬作揖。
“成功不必拘礼,”宇文常微笑作揖,“请坐。”
宇文常很年轻,刚满三十岁,他并非进士官,而是恩荫授官。
其父宇文昌龄,长期在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任职。即便升迁为监察御史,还是主动请调去边疆,再转升为户部侍郎和凯封府尹。
蔡京上位,宇文昌龄立即被贬,先后在青州、杭州、越州做知州(知府)。
前些年,病死在越州任上。
因为父亲得罪过蔡京,宇文常恩荫做官之后,熬了近十年资历,却被扔到这鸟不拉屎的黎州。
同是天涯被贬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。
虽然之前没有见过面,但宇文常天然觉得朱铭亲近:“邸报上语焉不详,只知成功被禁学禁书,究竟是怎得罪了官家?”
“可能是跟花石纲有关。”朱铭简单解释了一下。
“唉,”宇文常叹息,“家父正是因为阻挠花石纲,从杭州知府被贬为越州知州。家父做凯封府尹时,因为得罪尖党,转为户部侍郎。又在户部得罪尖党,从此外放地方难以回京。”
朱铭拱守道:“令尊为国为民,在下佩服之至。”
历史上,宇文常的遭遇,必他爹要惨得多。
他在黎州政绩斐然,升为提举成都府路茶马司。在茶马司同样政绩斐然,却断了某些人的财路,又被扔去遍地蛮夷的夔州,直接病死在夔州任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