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钻石小说网>书库>都市青春>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> 第255章 葱岭行省

第255章 葱岭行省

  【雪域上的红铅笔】

  1965年3月15日凌晨四点,查漠河谷飘着细雪。测绘队的老马呵出的白气在眼镜片上结霜,他第三次核对手中的军用地图——原先标着"未定界"的空白区域,现在被红铅笔重重画了个五角星,旁边还批着潦草的小字:"此处建省,速测。"

  "马工!"藏族向导多吉举着钢钎深一脚浅一脚跑来,皮靴上沾满新雪,"咱们的界桩打在印度兵哨所旧址上了!"老马蹲下身,拂去钢钎上的积雪,露出"大夏人民共和国葱岭行省界"的铭文。他突然笑起来,笑声在寂静的河谷格外清脆:"这地方海拔多少?"

  "四千二百零八米!"多吉掏出气压计又确认了一遍。

  "记上——"老马从怀里摸出个牛皮笔记本,本子边缘已经冻得发脆,"这是全世界最高的省界碑,比玻利维亚那个还高六百米。"他忽然顿了顿,把钢笔放在嘴边哈气化开冻住的墨水,"等等,把印度兵留下的罐头盒也埋进去,将来考古队挖出来..."

  话音未落,远处传来轰隆一声闷响。两人转头望去,只见朝阳正从喜马拉雅山脉背后升起,第一缕金光打在刚刚爆破完成的隧道口,扬起的雪雾里隐约可见几个橙色身影在挥舞信号旗。多吉突然摘下狐皮帽按在胸前:"马工,您听——"

  风中传来断续的歌声,是铁道兵们在唱《咱们工人有力量》。老马摸出怀表看了看,表盖里嵌着张泛黄的照片——1951年成渝铁路通车时,他还是个戴红领巾的献花少年。

  【牦牛背上的设计院】

  四月的拉萨指挥部热闹得像赶集。铁道兵司令赵铁锤把搪瓷缸子砸在桌上,震得图纸哗啦作响:"高压锅!没有高压锅煮不熟饭!告诉后勤部,每个施工点配三个!"他身后挂着巨幅手绘地图,原先的青藏铁路蓝线已经用红笔延伸出两个分叉,像棵突然生长的树——一支指向西北的查漠,一支拐向西南的伊斯兰堡。

  角落里,巴巴羊来的工程师侯赛因正跟夏国同事争得面红耳赤。他坚持要在铁路桥上加装伊斯兰风格拱门,"就像我们拉合尔古堡那样"。夏国技术员老周叼着烟卷直摇头:"拱门影响风阻系数,这地方每年十级大风..."

  "两位同志,"藏族女技术员曲珍突然插话,她手里的酥油茶碗冒着热气,"您看,我们的经幡和你们的穹顶,不都是圆的?"她沾着茶水在桌上画了个螺旋,"藏式转经筒的纹样,加上清真几何图案..."

  三天后诞生的设计方案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:桥墩采用藏族传统的梯形收分结构,护栏则是伊斯兰风格的镂空星月图案,最绝的是桥头堡——顶层是藏式金顶,中层是波斯风格观景台,底层干脆做成茶马古道上的驿站样式。侯赛因抚摸着模型感叹:"这哪是铁路桥,简直是丝绸之路的立体字典!"

  更绝的是解决冻土难题。老工程师刘大炮半夜闯进炊事班,把不同配比的水泥塞进高压锅煮。被吵醒的炊事班长抄着擀面杖追出来时,他正捧着冒热气的锅子欢呼:"八分熟!八分熟的水泥最抗冻!"这个后来被称作"高压锅配方"的混凝土,在零下四十度的测试中纹丝不动,现在这个配方还被用在北极科考站的建设中。

  【钢轨上的新丝绸之路】

  1967年夏天,筑路大军开到喀喇昆仑山口。爆破组长王铁柱望着崖壁上蜂窝般的弹孔发愣——这些深浅不一的凹坑是十年前夏印对峙时留下的。新来的大学生掏出相机刚要拍照,被他一把按住:"先等等。"说着从怀里掏出面叠得方方正正的小国旗,用融化的雪水沾湿,仔细贴在最高的那个弹孔上。

  "组长,这..."大学生欲言又止。

  "1959年侦察连老班长留下的,"王铁柱退后两步端详着迎风招展的小红旗,"他说等铁路修过来的时候..."话没说完,爆破哨响了。等烟尘散去,弹孔和国旗都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个规整的隧道口。后来人们在隧道拱顶用荧光涂料复刻了那面小国旗,列车经过时,灯光一照就像星星在闪。

  在瓜达尔港,工人们遇到了更棘手的麻烦。七月的烈日把钢轨晒得能煎鸡蛋,巴巴羊劳工们裹着浸水的麻布才能搬运。夏国技术员老周观察了半天,突然跑去找港口渔民借来废弃的渔网。"看好了!"他把渔网改造成吊装索具,二十米长的钢轨像鱼一样被轻松吊起。又教当地人用海藻汁喷洒降温,棕绿色的液体接触滚烫钢轨时发出"滋滋"声响,腾起带着咸味的水雾。

  现在港口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当年的"土发明":用珊瑚礁磨成的道钉模具、椰壳制作的水平仪,还有张泛黄的施工日志,上面画着各种鱼类的图样——那是老周记录哪种海藻降温效果最好的"科研成果"。

  【世界屋脊的汽笛声】

  1977年元旦,首列试运行列车"昆仑号"从查漠站缓缓驶出。司机老郑盯着仪表盘不敢眨眼——这是全世界唯一需要同时监测六个气压表(三个给锅炉,三个给驾驶室供氧)的火车。开车前,他把儿子在朝鲜战场缴获的美军铜哨系在了汽笛拉绳上。"呜——"铜哨和汽笛的混响惊飞了站台上的鸽群。

  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  列车经过夏巴边境时,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欢迎队伍。上千名巴巴羊山民骑着毛驴沿铁路追赶,驴脖子上的铜铃响成一片。餐车厨师老李临时拆了三排座椅,用高压锅现烤馕饼从窗口分发。"接着!"他抛出的馕饼在空中划出抛物线,被骑驴的少年凌空接住。后来这段"驴队护航"成了传统,每年通车纪念日都要重演,只是当年的少年如今已白发苍苍,改骑摩托车了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